聚焦教学研讨,共促化学教育新发展
聚焦教学研讨,共促化学教育新发展
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推动化学学科教学高质量发展,2025年3月11日至12日,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卓越教师”与“领航校长”培育计划——卓越教师(化学)培训班在湖南长沙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开展为期两天的深度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以“指向教学主张有效表达的深度评课与教学重构”为核心主题,通过同课异构、多维研讨、专家引领等形式,为内蒙古自治区40余名骨干化学教师搭建跨区域学习平台,助力教学理念更新与实践能力提升。
首日聚焦:金属复习课重构,探索项目式教学新范式
3月11日上午,研讨活动在长郡双语实验中学科技楼327室正式启动。活动主持人、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化学教研组长朱丽娟老师详细解读研讨流程,强调“以课例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的研修目标,并围绕“教学主张的凝练与实践”提出具体要求。
环节一:同课异构显特色,创新课堂激活力
在《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复习课展示中,长郡双语实验中学陈琼林老师以“‘探秘’蒸汽眼罩中的化学”为题,设计了一堂项目式教学课。通过引导学生拆解蒸汽眼罩、分析铁粉氧化原理、动手制作内芯等环节,将金属性质与生活应用深度融合,课堂兼具科学探究性与实践趣味性。内蒙古丰镇市实验中学马永清老师则立足知识体系构建,以思维导图为工具,带领学生系统梳理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强化结构化思维的培养。
环节二:多维研讨促反思,专家引领明方向
课后研讨环节,授课教师分别从教学设计逻辑、课堂生成效果及教学主张表达进行说课。参训教师分为两组展开深度交流:第一组聚焦“教学成果的可视化提炼”,探讨如何将课堂实践转化为教研论文或课题成果;第二组围绕“教学主张的课堂渗透”,分析教师个人风格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路径。
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化学高级教师孔纯辉结合“五有四化”对两节课进行专业点评。她指出,陈琼林老师的课堂“以真实问题驱动学习,彰显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马永清老师的教学“注重知识网络建构,体现复习课的系统性”,同时提出“朴真”教学主张,倡导教学回归学科本质,为参训教师提供了理论升华的思考框架。
次日深耕:溶液复习再突破,共话品质课堂新维度
3月12日,研讨聚焦《第九单元 溶液》,继续探索复习课创新路径。
环节一:实验探微深复习,跨科融情异构新
长郡双语实验中学段玮老师以“‘茶’解溶液奥秘”为主题,将溶液溶解度、质量分数计算等知识点融入“自制冰红茶”实验,学生在调配糖度、观察蔗糖溶解以及测定溶液pH值的过程中深化概念理解。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一中斯琴格日勒老师则以“饮料盲盒探秘”为情境,通过分析饮料成分表、绘制溶解度曲线、创作“母爱的‘溶’光”主题诗歌等环节,实现跨学科融合与情感教育渗透。
环节二:六维评价析课堂,品质提升有章法
课后研讨环节,授课教师分别从教学设计逻辑、课堂生成效果及教学主张表达进行说课。参训教师代表从情境设计,核心素养等方面进行了评课分享。
在专家点评环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黄琳玲老师依托长沙市“六维品质课堂”标准,从学习目标精准度、内容结构化、策略适切性、思维进阶性、技术融合度及课堂文化六个维度,对两节课进行量化分析。她强调:“优质课堂应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既夯实学科基础,又激发创新思维,更要体现育人温度。”参训教师通过对比两地的教学风格与评价体系,进一步拓宽了教学视野。
成果丰硕:跨省共建促发展,教育援蒙启新篇
活动尾声,内蒙古化学卓越教师研修队向长郡双语实验中学赠送“湘蒙共筑教育梦,结对研修情谊深”锦旗,并以蒙古族最高礼仪为朱丽娟、段玮等老师献上哈达,表达诚挚谢意。
此次研讨活动不仅是跨区域教学智慧的深度交融,更彰显了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化学教研组的示范引领作用。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化学组以“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为切入点,通过高水准的课堂展示与理论输出,充分展现了化学课堂的科学性与创新性,进一步提升了学科组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知名度。参训教师评价:“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化学组的教学设计逻辑严密、实践路径创新,尤其在知识结构化整合与跨学科融合方面体现了深厚的学科素养,为化学复习课的改革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优质范例。”湘蒙两地以研为桥、以课联心,共同书写了新时代名校协同育人的崭新篇章。